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04
来源:IPO日报
近日,上交所就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900948.SH,下称“伊泰B股”)向山东新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00777.SH,下称“ST新潮(维权)”)公司股东发出部分要约,并构成竞争要约的相关事宜,下发监管工作函,督促ST新潮依规履行竞争要约收购相关信息披露义务。
上交所发函当晚,ST新潮火速发布《关于收到要约收购报告书及摘要的提示性公告》,称近日收到伊泰B股发来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本次要约收购的主体为伊泰B股,伊泰B股旨在增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性并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
而由于浙江金帝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金帝石油”)4月初已向ST新潮发来了20%股权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故本次伊泰B股的要约收购构成竞争要约。
加之伊泰B股此次要约收购,ST新潮在8个月时间内共收到三次涉及要约收购事项,目标均直指公司控制权。
股价方面,近期ST新潮股价迎来一波快速上涨,3月20日收盘价为2.09元/股,4月22日报收3.13元/股,上涨幅度近50%,总市值达212.86亿元。
4月21日收盘价
制图:佘诗婕
竞争性要约收购
根据竞争要约的定义,通常是两个或以上的收购方,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目标公司发起要约,且收购条件存在竞争,故构成竞争性要约。
根据公告,伊泰B股拟要约收购股份数量为34.68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1%,要约收购价格为3.40元/股,具体起止日期为4月23日至5月22日。
根据金帝石油4月2日发布的公告,其拟以3.10元/股的价格收购ST新潮20%的股份,数量为13.6亿股,要约期限为4月8日至5月7日。
由此来看,伊泰B股和金帝石油的要约时间重叠,且都旨在获得控制权,所以构成竞争性要约。
A股历史上虽有过多次要约收购案例,但同一家公司同时被多方发起竞争性要约尚属首次。此前类似案例如“宝万之争”主要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实现,而本次以明确要约价格和比例展开博弈,对市场定价机制和股东决策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在去年8月,北京汇能海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汇能海投”)拟要约收购ST新潮总股本46%的股份,要约收购价格为3.10元/股,不过后因汇能海投隐瞒一致行动人关系,已宣布终止筹划要约收购。
有市场人士表示,对于有志于布局上游资源的能源企业而言,ST新潮仍保留在非常规油气领域的牌照、资产与管线网络,或为一张不错的“入场券”。
缘何被看上?
ST新潮作为拥有成熟油气业务的上市平台,其资产价值与壳资源价值形成双重吸引力。
公开资料,ST新潮的主业是石油天然气的上游勘探开采及销售,且是A股目前唯一一家实现油气上游全产业链国际化运营的上市公司,其99%以上资产布局于北美油气核心产区。
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其美国子公司日产油气当量达6.2万桶,在美国知名能源咨询公司Enverus2023年发布的全美非上市油气企业排名中,位居第11,作业规模超越壳牌、BP(BritishPetroleum,英国石油公司)在德克萨斯州美国页岩油领域的业务体量,成为美国页岩油领域最大的外资企业,也是目前除国际石油巨头之外,在美国本土唯一成规模的独立决策独立作业的外资油气公司。
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ST新潮实现营业收入88.49亿元,较2018年的47.81亿元增长85%;归母净利润从2018年6.01亿元大幅跃升至25.96亿元。
制图:李昕
2021年至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连续下降,由53.40%降至40.12%,货币资金储备量由2018年的4.4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4.05亿元,增长幅度为444%。
制图:李昕
另外,从股权结构来看,自2020年“德隆系”旧部出局后,公司长期处于无主状态,且股权结构较为分散,公司第一大股东宁波国金目前仅持股6.39%,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不足30%,这种类型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资本运作的天然标的。
需要注意的是,ST新潮目前还处于“戴帽”状态。因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公司股票自2024年4月30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且监管记录显示,公司近三年已收到12份监管函件,涉及信息披露、关联交易等多方面问题。
百亿级资本角力
从要约收购价格、要约方的综合实力来看,伊泰B股似乎更有竞争力。
资料显示,伊泰B股是内蒙古最大的地方煤炭企业,是以煤炭生产、运输、销售为基础,集铁路与煤化工为一体的大型清洁能源企业。目前公司直属及控股的机械化煤矿共10座,主要产品为环保型优质动力煤,主要作为下游火电、建材及化工等行业企业的燃料用煤。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伊泰B股资产总额845.09亿元,净资产474.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3.37%。
2024年前三季度,伊泰B股实现营业收入377.8亿元,净利润51.02亿元;2021年至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86.43亿元、109.75亿元、77.28亿元。
公告显示,伊泰B股已将本次要约所需资金117.92亿元存入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指定账户,作为本次要约收购的履约保证金。
不过,目前金帝石油对ST新潮的部分要约,已进入预受要约阶段。
这也就意味着,已预受金帝石油要约的ST新潮股东如拟预受伊泰B股竞争要约,需委托证券公司撤回对金帝石油的预受要约后另行申报。
花落谁家?
接着来看金帝石油,其背靠的金帝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帝控股”)是一家跨地区的企业集团,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杭州市萧山区。
金帝控股在能源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业务涵盖海外油气田、大宗石化贸易、国内天然气、地产开发与运营、产业投资等多元化板块,其海外油气田板块持有印度尼西亚两处、乍得共和国一处油气区块权益。
但相比伊泰B股,金帝控股的资产规模较小。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拥有资产总额283.33亿元,净资产63.33亿元,2024年营收71.82亿元。
根据公告,金帝控股此次要约收购总金额42.16亿元,资金中40%(约16.87亿元)为自有资金,而其余60%(约25.3亿元)要依赖银行贷款。
此前,金帝石油曾表示,ST新潮的页岩油勘探开采业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跨境经营对管理团队专业背景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有较高要求,上市公司现任中美管理团队在化风险、谋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要约收购ST新潮是金帝控股国际化战略推进的关键一步。
在此次百亿级资本角力中,伊泰B股作为传统煤炭巨头,金帝控股作为民营能源集团,竞相争夺油气资产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能源企业向全产业链延伸的迫切需求。
对此,有市场人士分析,最终控制权归属可能取决于三大因素,即收购方资金实力、监管审批效率以及中小股东接受要约的意愿,而最终ST新潮的控制权究竟花落谁家,IPO日报也将持续关注。
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巨变!电商“仅退款”集体取消!拼多多淘宝京东抖音快手…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取消“仅退款”早有预兆。
北京商报记者丨何倩
4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拼多多、淘宝、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将全面取消“仅退款”,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
这意味着,“仅退款”在2021年时被拼多多率先推出,后在2024年时被京东、淘宝、抖音、快手等相关平台相继引入,历时四年正式迎来落幕。北京商报记者还获悉,上述电商平台已就全面取消“仅退款”的相关细节与管理部门进行了多轮商讨和修改,一旦审核完成即对社会公开宣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取消“仅退款”早有预兆。今年两会期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释放了强烈的信号,明确表示会对平台滥用仅退款规则,造成商户货款两空的突出问题进行治理。
据了解,此前,淘宝天猫早在去年7月就率先松绑“仅退款”规则,打响行业“反内卷”,其后京东、快手等电商平台相继进行规则优化。今年,淘宝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宣布治理AI假图、羊毛党和违规店群,上线店铺真实体验分、佣金激励等相关举措,进一步促进行业回归良性竞争。
根据北京商报记者观察,目前电商平台售后一般设有“退款无需退货”和“退款退货”入口,“仅退款”政策取消之后,平台或将只保留“退款退货”,“收到货”情形下退款是否退货将由商家与消费者协商决定。
在业内人士普遍看来,取消无序的“仅退款”有助于电商行业从低价竞争回归良性竞争,保障商家的经营公平,释放消费活力,促进平台健康发展。
来源:国际金融报
当地时间4月21日,受特朗普持续“炮轰”美联储等因素影响,美国股债汇市场再次上演“三杀”,科技板块遭遇重创。与此同时,中概股展现韧性,纳斯达克金龙指数尾盘拉升转涨0.2%。优质中概股成为资金青睐的对象之一。
近期,中概股是否会在美退市并回流港股,再度引发投资者热议。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喊话”,中概股若回流,必让香港成首选地。
分析人士认为,中概股回流港股,或选择两地上市、双重上市的可能性大,短期或会加大港股扩容压力,中长期可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配置香港股票。
中概股逆势上涨
美国资产周一重演股债汇三杀:美股大幅收跌,三大指数跌幅均超2%;大型科技股普跌,特斯拉跌近6%,英伟达、甲骨文跌超4%,亚马逊、Meta跌超3%,微软、谷歌、AMD、台积电跌逾2%,苹果跌近2%。美债波动率也再度回升。美元指数跌0.88%报98.35,创三年来新低。
消息面上,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发文,再次敦促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作出降息决定。特朗普近来频繁施压鲍威尔,要求美联储立即降息,并称鲍威尔的行动总是“又迟又错”,“越早走人越好”。
与此同时,中概股展现韧性,逆势上扬。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逆势收涨0.2%。个股涨势分化,禾赛科技涨逾6%,蔚来涨超2%,阿里巴巴涨逾1%,霸王茶姬跌逾5%,盛美半导体跌超4%。
泰石投资董事总经理韩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美国大型科技股一直存在很大泡沫,与此相反,很多中概股则处于价值洼地,中概股逆势上涨是典型的价值回归现象。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数据的超预期叠加多项稳增长利好政策,大大提升了市场对中资企业盈利稳定增长的信心。
独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在受访时表示,中概股逆市上涨,资金在美股大跌的背景下,寻找避险途径,优质中概股成为了资金避险的对象之一。同时,优质中概股估值便宜,市场吸引力大,容易吸引市场资金的关注。
港股迎发展契机
除了关税问题,中美双方在其他领域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涌现。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提到,不排除将中国企业股票从美国交易所退市的可能性。中概股是否会在美退市并回流港股,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议题。
上一轮中概股潜在退市风险是在2021至2022年。
彼时,根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若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连续3年未遵守美国的审计惯例,将被要求从美国强制退市。2022年底,随着中美两国相关部门最终达成一致,这一争议问题得以解决。
华泰证券研报显示,本轮若落地,直接影响可控,短期情绪或受扰动,中长期港股市场或迎发展新契机。
作为回应,4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做好准备,若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天风证券分析师吴开达表示,目前美国全部中概股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在港交所双重上市、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未在港交所上市。对于未在港交所上市的中概股,香港仍将成为回流首要目标。
经历了过去多轮“中概股退市风波”后,为防范风险,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大型中概股公司纷纷通过“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回归港股。
中金公司分析师刘刚认为,当前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共有396家(含粉单市场),在美流通市值4040亿美元(3.1万亿港元)。其中,已在港股上市的34家公司在美流通市值约1.4万亿港元,占比45%。
压力与机遇并存
中概股回流可带来的交易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港股交易活跃度,但也需注意流动性、估值等方面的压力。
吴开达以过去三年各类股票的日均交易额进行测算,若双重/二次上市中概股在美交易量全部回流,则可为港股市场带来约396.32亿港币的日均交易额,约占港股整体日均交易额的37.2%;若全部美股中概全部回流,则带来的交易额占港股整体日均交易额56.2%。
刘刚测算,面对可能的退市风险,短期内或会出现一定的流动性冲击,但已回归、大市值公司的风险可控,潜在流动性缺口约3000亿港元至4000亿港元。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持续大幅流入,年初至今已累计净流入超6000亿港元,也有望成为承接中概股回归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刘刚分析称,对于余下的300家不满足回归条件的公司,可能会面临较大风险敞口,如果港交所届时可以进一步优化甚至放宽回归条件,也有助于缓解部分压力。
郭施亮认为,中概股回流与政策环境收紧有关,是市场担心美股政策环境持续紧张而做出的应对策略。中概股回流港股,选择两地上市或双重上市的可能性大。这一趋势可能会加大港股扩容压力,但如果二次上市能够提供一定的折价空间,就可以更好地提升市场吸引力,从而有利于增强港股市场的投资吸引力。
“如果短期内中概股集中回流港股,难免会造成一定的流动性压力和估值压力。然而,从长期看,中概股回流港股,不但可以通过港股通释放一部分流动性和估值压力,而且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配置香港股票,非常有利于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韩玮说。
葵司 qvod:甜蜜亲子时光,欢乐灯谜点亮团圆夜!的相关文章 河北承德隆化县一养老院发生火灾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