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953
羊城晚报记者 程行欢
4月23日,国中水务(600187.SH)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收购汇源果汁相关资产。公告显示,国中水务终止重大重组事项的原因,主要因交易标的股权仍处于冻结状态,存在限制转让的情形。受此消息影响,国中水务4月23日开盘跌停,收盘报3.81元/股。
汇源果汁作为中国知名的饮料品牌,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收购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了汇源自身的命运发展。2007年,汇源果汁在香港上市,募资规模超过24亿港元,成为当年港交所最大IPO,汇源果汁也是国民级品牌。然而,2008年可口可乐计划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但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被中国商务部否决。这一事件成为汇源果汁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此后汇源果汁业绩开始下滑,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
2021年1月,汇源果汁因违规贷款等问题被港交所取消上市地位。2022年6月,汇源果汁进入重整程序,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文盛资产)作为重整投资人投入16亿元资金,取得汇源果汁60%的股份。此次重整为汇源果汁带来了新的转机,使其在2023年实现了营业收入27.5亿元、净利润4.2亿元的成绩。
2024年7月,国中水务计划以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汇源果汁,希望通过此次收购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提升盈利水平。国中水务的主营业务为污水处理和环保工程技术服务,是一家具备全国范围内投资运营能力的水务环保企业。
国中水务近年来在污水处理和环保工程技术服务领域面临行业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困境,自2021年起业绩下滑,净利润同比转亏,2022年亏损进一步扩大。2023年公司虽然扭亏为盈,但整体业绩仍面临压力。因此,收购汇源果汁被看作是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的重要举措。
通过收购汇源果汁,国中水务希望进入果汁饮料行业,实现业务多元化,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分散经营风险。汇源果汁作为中国知名的果汁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国中水务认为,收购汇源果汁后,可以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基础,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提升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但因为北京汇源股东的侵权责任纠纷导致股权被冻结,影响了股权转让的谈判。
从财务角度来看,汇源果汁在2023年实现了营业收入27.5亿元,净利润4.2亿元。国中水务认为,通过收购汇源果汁,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的整体财务表现。此次收购汇源果汁失败对国中水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短期内需应对股价波动、资金压力和业绩风险,中长期则面临战略转型受阻、品牌信任度下降及法律纠纷等多重挑战。公司公告称“待股权解冻后评估推进可能性”,但市场普遍认为重启难度较大。
本报记者 熊 悦
消费贷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水涨船高。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成交金额(按未偿本息总额统计口径,下同)同比高增。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金额达268.2亿元,占当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金额的七成以上。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近年来,银行业零售信贷不良生成风险压力整体有所上升。银行等机构在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促进扩大内需时,应持续平衡好价格、规模、风险,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消费贷不良成交额同比大增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包括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挂牌及成交金额同比高增。其中,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项目数为206单,金额为74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9.53%、190.46%;成交规模相应攀升,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项目数为159单,金额为4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0.91%、138.75%。
具体到细分业务,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项目数及金额同比增长显著,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金额同比大增785.15%,占当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交金额的72.4%。
银行等机构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的同时,个人不良贷款“卖不上价”的情况持续。今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的平均折扣率(平均转让价格/平均未偿本息费)较上个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至4.1%,平均折扣率不足1折。
受访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银行业零售信贷整体处于风险释放阶段,为维持较优的资产质量,银行等机构不良贷款处置的力度持续加大。
机构需平衡好业务“量价险”
当前银行零售业务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多数银行重点发力个人消费贷款,与此同时,部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增长也较快,不良率出现上浮。
以某国有大行为例,截至2024年末,该行个人消费贷款金额较2024年初增长28.3%至4211.95亿元,占该行个人贷款比例为1.5%,较2024年初提升0.2个百分点。同时,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较2024年初增加1.05个百分点至2.39%,高于该行整体不良贷款率水平。
中小银行方面,近日,渤海银行披露的2024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个人消费类贷款金额为375.12万元,较年初下滑,但这类贷款的不良率却从年初的4.44%升至12.37%。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当前银行积极推动消费贷,此类业务实现快速增长进而拉动银行业绩,但背后也隐藏着值得注意的问题,包括过度扩张带来的信用风险不断聚集,利率“价格战”造成恶性竞争挤压盈利空间等。
“需警惕消费贷款资金被滥用的可能性上升,如用于投资股票市场等,进而推高贷款机构的资产质量风险。”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补充道。
对此,受访专家认为,银行等机构应平衡好“量价险”(即规模、价格、风险)之间的关系,将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既加大对提振消费的支持力度,又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持业务可持续发展,构建“风险可控、质量优先、商业可持续”的发展范式。
从消费贷利率定价层面而言,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等机构应将消费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进而增强商业可持续性。总体而言,应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提高自主定价能力,针对不同客群来合理确定个人消费贷款的额度、利率、期限。
“为了推动消费贷等个贷业务健康发展,银行在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应时刻警惕风险积聚,守住质量底线。”曾刚表示,银行等机构后续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信贷前端要坚持“穿透式”审查客户资信,杜绝“批量流水线”作业。要利用大数据和AI模型提升风险识别效率,但也需结合人工调查等传统手段,做到技术与经验协同。贷后管理要常态化,持续跟踪还款能力变化,对异常客户及时预警。二是加强资金流向与用途管控。银行要完善消费贷资金流向穿透式监测,依托技术手段掌握贷款实际用途,防范资金被违规挪用至高风险领域。三是推动业务创新和客户分层管理。银行应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和客户需求,开发多样化、规范化的消费信贷产品。四是提升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和风险提示,树立良好还款观念,培育可持续的客户基础。
ballbusting小说-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延安,专业辅导随时为的相关文章 问界M8上市4天大定破5万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