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浏览次数: 244
渝酒餐謀
汇编| 综合酒度、收藏醉美的日子等
编辑| cathy
编者按:
有媒体发现贵旅集团(全称为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其官方小程序“贵客荟”上发布《贵州省促进省外客群来黔旅居消费活动》的通知。
按照通知内容,省外户籍人士到贵阳等地买房,可获得以1499元/瓶优先购买茅台酒的资格,具体额度按购房款递增,封顶48瓶。
“买房送茅台。”乍看之下,如此搭配简直就是“一箭三雕”,房企将房子卖给了消费者。购房后的消费者拿到了“资格”,以1499元/瓶的价格买到了市场售价超2000元/茅台酒。贵州茅台则是实现了与“购房群体”的精准对接……
不过,就在该活动刚刚进入公众视野之际,该活动官方小程序页面悄然下架。对此,媒体致电该国企,对方回应称“页面调试中”,但至今未见活动恢复。
一场意图用茅台撬动房地产市场的尝试,仅仅一天便被按下暂停键,“茅台作为贵州经济的‘万能杠杆’,还能持续多久?”
█ 多家媒体争先报道
█ 房子不好卖,茅台不好卖!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止跌回稳”关键阶段,政策端以“稳预期、去库存”为主线,中长期仍需解决库存高企、房企债务风险等深层矛盾。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就是“不好卖”。
房子肯定是所有家庭的刚需,但其也是一件奢侈品。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氛围中,大批越来越“理智”的消费者并不愿意掏空自己的钱包去买房。毕竟,与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相比,“有现金、没贷款”更符合当前所需。
与一套不好卖的房子相比,一瓶白酒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即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茅台酒,也在一片红海的残酷市场竞争中遭遇了“背刺”。
去年,大批黄牛率先发声,吐槽倒卖茅台已经赚不到钱。然后,电商平台“百亿补贴”活动如火如荼,价格一跌再跌的茅台酒开始出现在市场上,贵州茅台方面不得不采取“硬手段”控价。
当不好卖的房子,碰到降价的茅台酒,两者的捆绑营销,真的可以吸引到消费者吗?或者说,这样的降价方式,真的能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吗?
█ 一道“可持续”难题
不过,这场去库存、稳酒价、引客流“一箭三雕”的好算盘,在上线次日即被下线,虽然原因未明,客服也称“调整后再上线”,但质疑声太大恐是重要原因。
在外界看来,当前房产流动性较差,若购房者仅为“薅茅台羊毛”入场,可能面临资产贬值风险。同时,茅台品牌价值存在被进一步稀释的风险。此前茅台跨界冰淇淋、咖啡等尝试已引发争议,此次与楼市捆绑更被指“透支品牌信用”,可能削弱茅台的高端形象。
更重要的是,“茅台经济学”的边界与可持续性引发争议。
作为贵州的首位度产业,白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茅台因此备受关注。事实上,贵州的“茅台经济学”并非首次登场。从茅台机场购酒、贵州旅游赠酒,到此次购房绑定,茅台已成为地方经济调控的“万能杠杆”。然而,有经济学者指出,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不小挑战:对茅台而言,其每年的产能就在那里,若类似活动大规模推广,可能冲击现有经销体系,进一步推动市场价格混乱。对贵州而言,过度依赖茅台刺激短期增长,可能延缓贵州产业多元化进程。2024年贵州GDP增速为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旅游业、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仍需突破。
贵州的买房子“送”茅子活动,本质是一场以稀缺资源换取短期增长的权宜之计。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楼市去化效率、茅台品牌护城河深度等多个不确定因素。从历史经验看,类似的资源换增长模式往往难以持久,经济的发展,最终均需回归到基本面上来。摆在贵州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如何将“茅台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动能。毕竟,茅台再神奇,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
对于此事,杭州著名茅台酒收藏家蒋海林认为:贵州茅台的品牌价值与稀缺性,使其成为地方政府激活消费的“超级工具”。此次“买房送茅台”政策,其本质还是将房地产去库存与飞天茅台销售绑定,利用飞天茅台“硬通货”的金融属性、社会属性吸引省外高净值人群赴黔置业,其背后则是茅台作为区域经济支柱的无奈与担当。
“这个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利弊交织:通过购房赠酒政策,贵州既加速房地产去库存化,尤其是贵州低线城市,又拉动建材、装修、家电、物流等关联产业,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然而,若仅仅将飞天茅台视为刺激消费的‘促销赠品’,可能透支其70年积累的品牌势能。此外,若购房者仅因茅台入场,需求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与茅台销售或将面临‘双杀’之囧境。”蒋海林分析道。
█ 层出不穷的联动促销
近些年来,各行各业在与酒联动方面,确实花了不少心思。
█ 吸引眼球同时还需赢得消费者的真心
在这场购房送茅台的“盛宴”中,消费者需要保持理性,审慎权衡利弊。而作为活动主办方,更应透明公开活动细节,消除消费者的疑虑,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说到底,买房送茅台,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无论如何,这场营销活动都值得我们深思: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如何兼顾长远发展,如何在吸引眼球的同时,赢得消费者的真心?这不仅是贵州楼市和茅台品牌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企业在营销中应时刻铭记的课题。
“买房送茅台”的喧嚣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地方经济对“茅台效应”的路径依赖,更暴露出区域经济发展中“流量至上”的短视逻辑。当飞天茅台从文化符号沦为促销赠品,当社会责任被异化为“买房搭售”,这场看似双赢的消费狂欢,实则是对品牌价值与公共信任的双重透支。
历史早已证明,真正可持续的社会责任,绝非以透支稀缺性为代价的“饮鸩止渴”,而是扎根于民生改善与价值共创的长期耕耘。与其将飞天茅台捆绑为房地产去库存的“救命稻草”,不如让品牌势能回归其本质——以赤水河的生态保护反哺绿水青山,以酒旅融合的文化体验激活当地经济,以普惠性政策惠及更广泛群体。
唯有当飞天茅台的“稀缺”不再被简单兑换为短期流量,而是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活水”,贵州才能真正走出“借酒救市”的困局,书写一部民族品牌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毕竟,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它能卖出多少瓶茅台,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一个选择留下的人,看见生活向上的希望!
掌中之物傅慎行第一次强女主|探寻激发无限激情的本土珍品之魅力与狂热!的相关文章 爷爷赠未出生孙子百万遭儿子起诉的相关文章